实体Bean的创建
基于Class构建
1 | <bean class="com.tuling.spring.HelloSpring"></bean> |
这是最常规的方法,其原理是在spring底层会基于class属性通过反射进行构建。
构造方法构建
1 | <bean class="com.tuling.spring.HelloSpring"> |
如果需要基于参数进行构建,就采用构造方法构建,其对应属性如下:
name: 构造方法参数变量名称
type: 参数类型
index: 参数索引,从0开始
value: 参数值,spring 会自动转换成参数实际类型值
ref: 引用容器的其它对象
静态工厂方法创建
1 | <bean class="com.tuling.spring.HelloSpring" factory-method="build"> |
如果你正在对一个对象进行A/B测试 ,就可以采用静态工厂方法的方式创建,其于策略创建不同的对像或填充不同的属性。
该模式下必须创建一个静态工厂方法,并且方法返回该实例,spring 会调用该静态方法创建对象。
1 | public static HelloSpring build(String type) { |
FactoryBean创建
1 | <!-- 返回的并不是LubanFactoryBean实例,而是被LubanFactoryBean包装的实例 --> |
指定一个Bean工厂来创建对象,对象构建初始化完全交给该工厂来实现。配置Bean时指定该工厂类的类名。
1 | // LubanFactoryBean只是起到一层包装代理作用 |
Bean的基本特性
作用范围
很多时候Bean对象是无状态的 ,而有些又是有状态的, 无状态的对象我们采用单例即可,而有状态则必须是多例的模式,通过scope即可创建
scope=“prototype”
scope=“singleton”
1 | <bean class="com.tuling.spring.HelloSpring" scope="prototype"> |
如果一个Bean设置成prototype
我们可以 通过BeanFactoryAware
获取 BeanFactory
对象即可每次获取的都是新对像。
生命周期
Bean对象的创建、初始化、销毁即是Bean的生命周期。通过 init-method
、destroy-method
属性可以分别指定期构建方法与初始方法。
1 | <bean class="com.tuling.spring.HelloSpring" init-method="init" destroy-method="destroy"></bean> |
如果觉得麻烦,可以让Bean去实现 InitializingBean.afterPropertiesSet()
、DisposableBean.destroy()
方法。分别对应初始和销毁方法。
加载机制
指示Bean在何时进行加载。设置lazy-init
即可,其值如下:
true: 懒加载,即延迟加载
false: 非懒加载,容器启动时即创建对象
default: 默认,采用default-lazy-init中指定值,如果default-lazy-init 没指定就是false
1 | <beans xmlns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" |
什么时候使用懒加载?
懒加载会容器启动的更快,而非懒加载可以容器启动时更快的发现程序当中的错误 ,选择哪一个就看追求的是启动速度,还是希望更早的发现错误,一般我们会选择后者。
Bean的构建过程
spring.xml
文件中保存了我们对Bean的描述配置,BeanFactory
会读取这些配置然后生成对应的Bean。这是我们对ioc原理的一般理解。但在深入一些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:
- 配置信息最后是谁JAVA中哪个对象承载的?
- 这些承载对象是谁业读取XML文件并装载的?
- 这些承载对象又是保存在哪里?
BeanDefinition(Bean定义)
ioc实现中我们在xml中描述的Bean信息最后都将保存至BeanDefinition
(定义)对象中,其中xml bean
与BeanDefinition
是一对一的关系。
由此可见,xml bean中设置的属性最后都会体现在BeanDefinition中。如:
XML-bean | BeanDefinition |
---|---|
class | beanClassName |
scope | scope |
lazy-init | lazyInit |
constructor-arg | ConstructorArgument |
property | MutablePropertyValues |
factory-method | factoryMethodName |
destroy-method | AbstractBeanDefinition.destroyMethodName |
init-method | AbstractBeanDefinition.initMethodName |
autowire | AbstractBeanDefinition.autowireMode |
id | |
name |
BeanDefinition属性结构
BeanDefinitionRegistry(Bean注册器)
在上表中我们并没有看到 xml bean
中的 id
和name
属性, 没有体现在定义中,原因是ID其作为当前Bean的存储key注册到了BeanDefinitionRegistry
注册器中。name
作为别名key 注册到了 AliasRegistry
注册中心。其最后都是指向其对应的BeanDefinition
。
BeanDefinitionReader(Bean定义读取)
至此我们学习了 BeanDefinition
中存储了Xml Bean
信息,而BeanDefinitionRegister
基于ID
和name
保存了Bean的定义。接下要学习的是从xml Bean
到BeanDefinition
然后在注册至BeanDefinitionRegister
整个过程。
上图中可以看出Bean的定义是由BeanDefinitionReader
从xml 中读取配置并构建出 BeanDefinitionReader
, 然后在基于别名注册到BeanDefinitionRegister
中.
BeanDefinitionReader结构
方法说明:
loadBeanDefinitions(Resource resource)
- 基于资源装载Bean定义并注册至注册器
int loadBeanDefinitions(String location)
- 基于资源路径装载Bean定义并注册至注册器
BeanDefinitionRegistry getRegistry()
- 获取注册器
ResourceLoader getResourceLoader()
- 获取资源装载器
BeanDefinitionReader装载过程
1 | //创建一个简单注册器 |
Beanfactory(bean 工厂)
有了Bean的定义就相当于有了产品的配方,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配方送到工厂进行生产了。在ioc当中Bean的构建是由 BeanFactory
负责的。其结构如下:
方法说明:
getBean(String)
- 基于ID或name 获取一个Bean
**
T getBean(Class requiredType) ** - 基于Bean的类别获取一个Bean(如果出现多个该类的实例,将会报错。但可以指定 primary=“true” 调整优先级来解决该错误 )
Object getBean(String name, Object… args)
- 基于名称获取一个Bean,并覆盖默认的构造参数
boolean isTypeMatch(String name, Class<?> typeToMatch)
- 指定Bean与指定Class 是否匹配
以上方法中重点要关注getBean,当用户调用getBean的时候就会触发 Bean的创建动作:
基本BeanFactory获取一个Bean, 以下是运行时的栈信息:
1 | // 其反射实例化Bean |
Bean创建时序图
从调用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:
- 调用
BeanFactory.getBean()
会触发Bean的实例化 DefaultSingletonBeanRegistry
中缓存了单例BeanBean
的创建与初始化是由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
完成的
BeanFactory 与 ApplicationContext区别
BeanFactory
可以去做IOC当中的大部分事情,为什么还要去定义一个ApplicationContext 呢?
ApplicationContext 结构图
从图中可以看到 ApplicationContext
它由 BeanFactory
接口派生而来,因而提供了BeanFactory
所有的功能。除此之外context
包还提供了以下的功能:
MessageSource
, 提供国际化的消息访问- 资源访问,如URL和文件
- 事件传播,实现了
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
接口的bean - 载入多个(有继承关系)上下文 ,使得每一个上下文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层次,比如应用的web层
Spring advice执行顺序
advice执行顺序,就是拦截器链的执行顺序
1、单个切面的场景,
around
开始 –>before
–>aound
结束–>after
–>AfterReturning
2、对于多个切面的场景,可以通过
@order
(序号),来调整执行顺序。
demo参考: Spring多个AOP执行先后顺序
源码分析:
前置通知拦截器: MethodBeforeAdviceInterceptor#invoke
拦截器链: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#proceed
proceed
根据 currentInterceptorIndex
来确定当前应执行哪个拦截器,并在调用拦截器的 invoke
方法时,将自己作为参数传给该方法
参考资料
Spring AOP 源码分析 - 拦截器链的执行过程
Spring AOP 源码分析(生成代理对象)
IOC 容器只存放单例bean吗
结论:IOC 容器只存放单例bean
IOC容器初始化的时候,会将所有bean初始化在 singletonObjects
这个CurrentHashMap
中, bean是单例的。
在获取bean的时候,首先会从singletonObjects
去取值,通过debug,发现如果scope是单例,则可以获取到bean,如果scope是多例,则获取不到bean,需要 从一个叫 mergedBeanDefinitions
的CurrentHashMap
中去获取bean的定义,然后再根据bean的scope去决定如何创建bean,如果scope=prototype
,则每次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实例。
猜想:IOC在初始化时,只会将 scope = singleton
(单例)的对象进行实例化,而不会去实例化scope=prototype
的对象(多例);
证实:找到singletonObjects.put
方法,debug看一下singletonObjects.put
的前提条件是什么
源码分析:AbstractBeanFactory#doGetBean
单例的场景,直接从 singletonObjects
这个Map中获取bean
多例的场景,发现从 singletonObjects
中拿不到值
接下来,发现它是从一个叫 mergedBeanDefinitions
的HashMap
中获取了RootBeanDefinition
,里面包含了bean的一些基础信息。
最后根据 bean的scope
属性,来做处理,如果作用域是单例,则直接从容器中获取,如果作用域是多例,则创建一个实例,当然,作用域还有其它,自己可以一一去验证
Scope为request的bean是否会放入IOC容器
这个应该和IOC没有关系,request对象只是一个参数。
场景分析:SpringMVC在接受一个http请求后,会根据URl去匹配具体的bean(可以这样理解:bean=Map.get(url)
,这个map是在容器初始化的时候创建的),然后通过反射获取class实例,最终执行method.invoke
方法的时候,会将request对象的值封装到args数组中,当然args可能还包含response对象、注解参数、非注解参数的值。